【此刻若吾為東坡】王文訓:一別“東坡”30年,此曲仍縈此間
2023-11-27 09:57:14 來自:四川新聞網(wǎng) 編輯:王云
話劇《蘇東坡》2023年全國巡演場場爆滿,深受觀眾好評。其中穿插的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川方言讓人印象深刻,這是作曲家王文訓在話劇中創(chuàng)新使用川劇幫腔,為刻畫詼諧、豁達、豪邁又地道的四川“蘇東坡”形象而特別設計的。
其實,王文訓與蘇東坡的結緣,要追溯到30年前。1994年開播的20集電視連續(xù)劇《蘇東坡》所有的片頭、片尾、插曲,全部由他作曲。30年前,他是如何用音樂來表達蘇東坡的人生際遇和情懷?30年來,蘇東坡的精神是怎樣持續(xù)影響著他?今天,我們探訪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川劇作曲家王文訓,聽他講述與東坡相逢的故事和他眼中的東坡精神。
營造共情氛圍
30年前用音樂刻畫東坡形象
王文訓用音樂表達蘇東坡,是從30年前的電視連續(xù)劇《蘇東坡》開始的。這部20集的電視連續(xù)劇從蘇東坡金榜題名、才震京都開始,以他一生幾次大起大落的政治命運為背景,通過他豐富多彩的生活表達這位千古巨人的炙熱情懷,深刻思想,高尚情操,劇中所有的作曲均出自王文訓之手。片頭曲《大江東去》《明月幾時有》、片尾曲《多情卻被無情惱》、插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水光瀲滟晴方好》等,曲曲動人心弦、至今聽來仍令人陶醉。
“在為電視劇《蘇東坡》作曲前,我一直對東坡詩詞很感興趣。當時電視劇《蘇東坡》作曲在全國進行招標,我中標后既興奮又敬畏。興奮的是得到了如此好的機會,敬畏的是如何才能盡我所能表達出這位千古大文豪的炙熱情懷。”帶著這份崇敬之情,王文訓決定在作曲前再潛下心去認真研究一番蘇東坡的人生軌跡,讓自己“穿越”到蘇東坡生活的年代里,去了解蘇東坡的生活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歷。然后再配合電視劇情,結合現(xiàn)代的審美觀,用最具畫面感、最能共情的音樂表達出來。
“《大江東去》是非常豪放的,我就用川劇的高腔做引子,用氣勢磅礴的音樂把人物的豪邁烘托出來;再比如《春宵一刻值千金》,就要用甜美的曲調;想念弟弟的《明月幾時有》就要用細膩的音樂烘托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蝶戀花》就要表現(xiàn)輕松自在、悠閑自得、對春天的贊美之情……”王文訓說每首曲子營造的音樂氛圍都要能讓人與蘇東坡寫這首詩或詞時的心境產(chǎn)生共情,才能定稿,“就是要讓觀眾一聽,就能感受其中的困頓、蒼涼、歡欣、豁達……”
深受東坡激勵
困頓中尋方向成就音樂人生
在為電視劇《蘇東坡》作曲的過程中,因不斷地深入研究蘇東坡,王文訓慢慢能共情到東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那種不畏困難、坦蕩面對的樂觀豁達。
“我曾經(jīng)的夢想是當一名出色的板胡手。”王文訓說他最初為自己設定的并不是作曲家之路。年少時自學二胡、再練板胡,15歲時到處演出,經(jīng)常獨奏板胡,后因各種原因卻走上了作曲的道路。王文訓坦言,曾經(jīng)他也為此而沮喪困頓過,但很快便解開心結,致力于作曲學習。
“沒當成板胡手,我一樣能當優(yōu)秀的作曲家。”王文訓說東坡的堅韌樂觀也深深影響著他,使其在作曲領域成績斐然。除了關于創(chuàng)作蘇東坡的作品,至今他總共為川劇《目連之母》《欲??癯薄贰秹m埃落定》、108集廣播連續(xù)劇《三國演義》、歌曲、電視晚會等數(shù)百部作品作曲、配器。他的作品多次獲獎,其中包括文華大獎、文華音樂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劇目獎等。劉蕓、陳巧茹等8個梅花獎演員的沖梅劇目,音樂作曲大多出自王文訓之手。
傳承東坡精神
詞樂文化讓年輕人讀懂東坡
“我要為自己喜愛的東坡詩詞繼續(xù)作曲。”如今,退休后的王文訓創(chuàng)作熱情依然不減,最近,他完成了《大江東去長號協(xié)奏曲》的初稿,準備作為小兒子明年大學畢業(yè)的禮物,讓他在音樂會上演奏。 “我更多地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兒子去了解蘇東坡、去學習蘇東坡精神,這會對他今后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幫助。”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王文訓認為現(xiàn)在的年輕人應該多學學蘇東坡的這種堅韌不拔、遇事不驚、積極向上的精神。“我特別反感一些年輕人在網(wǎng)絡上傳播‘躺平文化’,蘇東坡面對那么多坎坷波折,仍舊坦蕩面對一笑了之,所到之處均能造福一方百姓。我們當今的年輕人還有什么理由‘躺平’呢?不管立大事或是行小事,不管是遇到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困難,我們都要有克服困難的韌勁,要有積極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現(xiàn)在,我努力在我最擅長的領域,用詞樂文化來傳承東坡精神。”王文訓告訴記者,他計劃和 “蘇東坡傳說”四川省非遺傳承人王晉川一起創(chuàng)作一部《蘇東坡》民族歌劇,目前仍在精細打磨中,“我們要用現(xiàn)代年輕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東坡精神,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東坡、讀懂東坡、發(fā)揚東坡精神。”